李鸿章为什么要将自己22岁的女儿许配给一个41岁的罪官?

前人的事迹,留给我们后人的东西。值得我们深思、探讨。历史的奥秘,使得种种事迹有些扑朔迷离。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李鸿章为什么要将自己22岁的女儿许配给一个41岁的罪官?

  张爱玲的曾祖父张印塘(1797-1854),字雨樵,是“丰润张氏”几辈子里第一个做官的人,咸丰年间曾任安徽按察使。就其本人的操行来说,是个极为清廉、耿直的好官,只不幸生逢乱世,结局很是凄凉。

  在这里必须一提的,是这位张印塘大人与李鸿章的结交。张印塘和李鸿章曾在合肥、巢县一带并肩作战,两人意气相投,遂结为至交。

  张印塘后来与太平天国的西征军交战,因战败被革职,留营戴罪效劳。此后目睹局面日益崩坏、同僚好友败亡,心中越发郁闷。于次年,在徽州今安徽黄山市。病死了。

  那时候,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年方7岁,是个刚够学龄的小孩子。

  在辗转流离中,张佩纶发奋苦读,23岁那年考中了举人,第二年又中了进士,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之职。

  他做了官后,敢于直谏,因而名声大起。后又担任了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成了中央监察部门的副职长官。

  那时李鸿章已是威名赫赫的北洋大臣了,念及旧日袍泽之谊,对张佩纶也很器重。

  青年时代的张佩纶,是个旧时官场上典型的“清流”人物,耿直自负。不仅在正史上有名,而且还被写进了通俗小说,成为文学人物。

  清末有著名的“四大谴责小说”,专写官场黑幕,其中之一的《孽海花》就绘声绘色地写了他的“事迹”。书中有个人物叫“庄仑樵”,就是影射张佩纶的。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张佩纶连上数十道奏章,力主抗法——对洋鬼子不打哪成!

  朝廷就派他到福建马尾港去督军。

  可惜一仗打下来,福建水师全军覆灭!

  战后追究责任,他被革职发配到边地察哈尔、张家口效力。

  他先后有两任夫人,都是病死的。到1888年,张佩纶戍满回到北京时,已是一个光棍汉了。

  就在这灰头土脸之时,在天津的李鸿章向他伸出了援手,将张佩纶收入幕中,协办文书,掌握机要文件,当了个心腹师爷。

  入幕半个月后,张佩纶又有了奇遇!

  李鸿章决定把女儿李经�q小名菊耦。许配给他,并且当下就办妥了订婚仪式。这一年,张佩纶年已41岁,李菊耦才22岁,两人相差19岁。

  这桩婚姻,当时就有很多人侧目。即使拿现代的眼光来看,也很不般配。张佩纶年纪偏大不说,还是个罪官,仕途前景很渺茫。从留下来的照片看,相貌上也无甚过人之处——八字胡,目光无神,体态偏肥,不过是常见的清代官员颟顸模样而已。

  而李菊耦在那个时代虽是大龄女子,却是个地道的美女,标准的鹅蛋脸,眉清目秀,双眸如漆,透出一股清新可爱的书卷气。

  这段奇缘,曾朴在《孽海花》里也有妙笔生花的渲染,有如他老人家当时也在场一般。

  曾朴写道,一日,张佩纶有事一头撞进李鸿章办公的签押房内,忽见“床前立着个不长不短、不肥不瘦的小姑娘,眉长而略弯,目秀而不媚”。

  在旧时,同事之间也是要避家眷的,张佩纶来不及收脚,早被李鸿章望见,喊道:“贤弟进来,不妨事,这是小女呀,——你来见见庄世兄。”那小姑娘红了脸,含羞答答地向张佩纶道了个万福,就转身飞快地跑进里间去了。

  张佩纶与李鸿章谈着公事,忽然瞥见桌上有一本诗集,趁老太爷不注意,他便偷偷拿过来看。见里面字迹娟秀,诗意清新,知道是那小姑娘的手笔,不觉就有些倾倒。略一翻,见有两首七律,题目是《基隆》,读过一遍,当下顿感触目惊心。

  诗的意思,大致是既有讽刺、又很替张佩纶惋惜——若只安分做个论道书生,不去冒冒失失请缨杀敌,也就不至狼狈若此了。

  张佩纶看了,“不觉两股热泪,骨碌碌地落了下来”。李鸿章就笑道:“这是小女涂鸦之作,贤弟休要见笑!”张佩纶惟有满口称赞,李鸿章便顺势托“张贤弟”给女儿寻觅佳婿。

  张佩纶道:“要如何条件,才肯给呢?”

  李鸿章呵呵笑道:“只要和贤弟一样,老夫就心满意足了。”

  张佩纶是何等聪明,出来后赶紧托人去求婚,中堂大人也就一口应承了。

  不止如此,《孽海花》还继续演绎,说李鸿章夫人赵继莲知道了消息,大为恼怒,指着李鸿章骂道:“你这老糊涂虫,自己如花似玉的女儿,高不成,低不就,千拣万拣,这会儿倒要给一个四十来岁的囚犯!你糊涂,我可明白。休想!”弄得李鸿章没法。

  最后还是女儿明确表了态,说爹爹已经把女儿许给了张佩纶,“哪儿能再改悔呢!就是女儿也不肯改悔!况且爹爹眼力必然不差的”。老夫人见女儿肯了,也只得罢了。

  这一段故事,足能以假乱真,只不过书中的李鸿章叫做“威毅伯”罢了。

  张爱玲小时候在《孽海花》中看到了这一段,非常兴奋,连忙去问父亲。但是父亲一口否认,说爷爷当初决不可能在签押房内撞见奶奶,连所谓奶奶的诗,也是捏造的。

  张佩纶在婚后,仍留在李鸿章府中住,与新夫人的关系琴瑟和谐。

  可是,令人想不到的是,张佩纶在仕途上的命运,并未像外人估计的那样,就此可东山再起。

  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不知何故,与这个妹夫水火不能相容,买通了几个御史,蜂起弹劾张佩纶。大意是,张佩纶遣戍释放后,不安本分,又在李鸿章署中干预公事,招致物议。随后就有圣旨下来,命李鸿章把张佩纶撵回原籍去。

  那时太平天国已经败亡,战乱后的南京房产很便宜,不少闲官都在那里置业。李鸿章便让女儿、女婿搬到南京去住,还给了女儿一份陪嫁。

  这份陪嫁,可不是平民之家的几个箱笼包袱,而是田地、房产和古董无数。总量之巨,无法估计,我们只知30年后,分到张爱玲父亲名下的财产,计有花园洋房8处及安徽、河北、天津的大宗田产。

  张佩纶在南京买下的房子,是一处叫“张侯府”的老宅子,位置大致在现在南京白下路东段的南京海运学校一带。房子共有3幢,张佩纶将其中的东楼命名为绣花楼,专为李菊耦住,当地人都习惯称它“小姐楼”。——后来,胡兰成在与张爱玲恋爱时,还专门去看过这地方。

  此后,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又遭败绩,大清国被迫签下屈辱的《马关条约》。李鸿章因之声名狼藉,甚至被国人以民族罪人视之。张佩纶大概有感于此,自此绝足官场,再不要那顶官帽子。

  就在那一年,李鸿章油尽灯枯,在“三百年来伤国乱”的悲哀中去世了。

  张佩纶晚年过得相当颓废,只以酗酒解愁消磨残生。老岳父死后一年多,寂寞中的张佩纶也追随而去了。

  他遗下一子一女,大的7岁,小的才2岁。男孩就是张爱玲的父亲,女孩就是张爱玲的姑姑。

  可怜李菊耦37岁就守寡,终日闭门教子,心有戚戚,不久染上肺病,于1912年病逝于上海。

  张佩纶的子女辈,对他的印象都不十分好。女儿张茂渊就是张爱玲那位大名鼎鼎的姑姑。后来曾对张爱玲说,这桩老少婚姻,“我想奶奶是不愿意的!”

  张爱玲在读中学期间,弟弟张子静有一次对她说:“爷爷名字叫张佩纶。”

  她马上问:“是哪个佩?哪个纶?”

  弟弟告诉了她,她觉得很诧异:这名字,怎么有点女性化?

  又有一次,弟弟给她看历史小说《孽海花》,撂下一句:“说是爷爷在里头。”

  爱玲翻开书,找来找去,找到了庄仑樵。读完以后大为兴奋,跑去问父亲,父亲只是“一味辟谣”,跑去问姑姑,姑姑说:“问这些干什么?现在不兴这些了。我们是叫没办法,都受够了……”说到这里,声音低下去,近似喃喃自语,而后又说,“到了你们这一代,该往前看了”。

  “受够了”指的什么?官僚大家庭的生活,还不是陈腐一路,当事人都受够了,何劳今天的人替他们荣耀?

  爱玲觉得不好意思,连忙辩解:“我不过是因为看了那本小说好奇。”

  姑姑见爱玲执着,就讲了一点奶奶李菊耦的事。两位老人死的时候,姑姑年纪还小,所以提到爷爷张佩纶,她便断然摇头:“爷爷一点都记不得了。”

  爱玲又去问父亲,父亲只是敷衍她说:“爷爷有全集在这里,自己去看好了。”于是爱玲就抱了一大堆书来看。

  张爱玲的先辈,虽很辉煌,且从李鸿章这一脉来说,也可称贵族。但是,外曾祖父李鸿章和祖父张佩纶都是在历史上有过污名的,所以,张爱玲自小就和她的“贵族身世”自觉保持着距离。在她成名后,文化界曾有一阵掀起过《孽海花》人物原型的考据热,她完全不参与,对一班前清遗少及名士派文人也敬而远之。

  她不会傻到处处以这些晦暗的东西来炫耀。

  但是,她与这些毁誉参半的先祖,毕竟有着血缘的联系,在她的意识里,又另有一种不同于政治评价的情感评价。

  她从长辈们的议论中,从祖父的文集中,对祖父张佩纶产生了一种特殊好感,认为他是个“真人”。祖父在官场中的旋起旋落,直至抑郁而终,也令张爱玲幼小的心灵感到震撼,觉得这是一种“人生的回声”。

  家族曾经的辉煌与无可挽回的没落,在一个孩子的心中,种下的就是这样无以名之的伤感。从普世意义上来说,全社会肯定是在进步了,但是作为具体的家族后裔,没落的气氛是一直就笼罩在头上、渗透在血液中的。

  张爱玲,就是这样一株先天阳光不足的根苗。

  她小小年纪,居然有苍凉的“身世之感”,也就缘于此。

  张爱玲在成年以后所做的,就是努力挣脱自己的家庭以及那背后的所有阴影,向着独立的路上走。

  在晚年最后一部著作《对照记》中,她历尽人世沧桑,终于与自己的祖先全面和解了,真正理解了他们的“不得不然”。

  她后来的话,说得很动情:“我没赶上看见他们,所以跟他们的关系仅只是属于彼此,一种沉默的无条件的支持,看似无用,无效,却是我最需要的。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我爱他们。”

  然而戏剧性的是,这样的家世,恰恰又带给了她一笔无以替代的财富。没落家族的种种人与事,都成了她后来小说中的人物与故事,形成了她别样的文学路数。

  在这个过程中,张爱玲是幸运的。

  因为,没有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也就没有一个青年女性以文学谋生、以小说名世的可能。而她身后拖着的长长阴影,又使她成为了无数文学青年中极为特殊的一个。

  ——腐土上,开出的是一枝惊艳的花!

  今天的历史故事就为大家讲述到这里了。要想了解更多历史资讯,可以关注小编,小编将为大家持续更新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来源网络

(0)
上一篇 2024年7月11日
下一篇 2024年7月11日

相关推荐

  • 讨伐董卓之战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战争概述:公元190年,关东(潼关以东)各州郡守以讨伐董卓为名,推举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联合起兵。讨董军声势浩大,董卓被迫弃都洛阳至长安,两年后被部将吕布所杀。伐董之战后,东汉政权…

    2024年1月12日
    1630
  • 蒋介石的奋斗之路:从孙中山到国民党权力的枢纽

    蒋介石,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风云人物,以其卓越的军事才华和坚定的政治立场,成为了国民党的重要领袖。然而,蒋介石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挑战。 蒋介石的人生轨…

    2024年8月26日
    440
  • 黄飞鸿离世90载墓葬仍是谜:病逝后无钱买棺木

    林世荣的确曾叫“猪肉荣”,十三姨原是卖药的……黄飞鸿离世九十年,昨日,在广州西关一栋民宅,原广东武协副主席、第三代弟子黄达生讲述戏里戏外真实的黄飞鸿,“人尽皆知的黄飞鸿其实就在西关…

    2023年9月29日
    1790
  • 秦朝官职等级

    秦朝官职等级 ·最高权力者为皇帝,皇帝下设三个最高官职(即:太尉,【中央掌军事最高官员】丞相,【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最高行政长官】御史大夫【中央监察机构的最高长官】)。 …

    2023年12月11日
    1970
  • 英宗:从权力斗争到历史转折点

    元英宗:斩草留根之祸 元英宗,原名硕德八剌,出生于怀州,自幼受汉文化熏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延祐三年(1316),在父辈权力斗争中,凭借柔弱和易于控制的优势登上了皇太子之位。四年后…

    2024年10月14日
    60
  • 道德史观的迷梦:乌托邦理念及其特质

    综上所述,宋儒对理想社会的构思总体而言属于一种试图描绘人类社会最理想方式的纯理论作品。它所勾勒的美好前景其实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理想。从本质上说,那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国家的设计方案…

    2023年11月11日
    1750
  • 《少帅》第25集:郭松龄的生死抉择与对部下的深情

    《少帅》第25集剧情介绍:郭松龄兵败被处死 《少帅》是一部由李安执导的历史剧,讲述了清朝末年的一段历史故事。该剧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社会背景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历史的残酷性。…

    2024年8月6日
    1250
  • 魏胡太后,荒淫乱国

    孝文帝去世后,北魏的变革也随之停止了。继位的宣武帝元恪昏聩无用,可他的皇后胡承华却颇有心机和野心。宣武帝去世后,胡承华成了太后,她独断专权, 淫乱无度,使得朝中奸佞当道,朝纲混乱。…

    2024年7月12日
    1000
  • 明朝开国功勋:25位公爵与他们背后的伟大历史人物

    明朝有许多开国功臣,但真正被称为开国公爵的人并不多。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可能是徐达,他的爵位传到了明朝灭亡。 徐达,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

    1天前
    20
  • 穿越时空的爱:中国古代文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深沉情感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对相爱的情侣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他们的故事充满了浪漫、激情和希望。然而,爱情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体验,它也是一种语言艺术,需要我们用心去表达。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中国古…

    2024年10月5日
    13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