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之战:第二章 突发难,丰岛炮声_二、丰岛海战

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协助镇压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即派兵赴朝,进驻牙山。日本借机也出兵朝鲜,日本嗾使朝鲜亲日政府断绝与清朝的关系,并“委托”日军驱逐驻朝清军。不久,朝鲜政府同东学党达成妥协。清政府命入朝军队集结牙山,准备撤回,同时要求日本撤军。日本拒不接受,随后挑起武装冲突,企图以武力控制朝鲜。  清政府为增援牙山孤军,派北洋海军巡洋舰“济远”“广乙”,练船“威远”,炮船“操江”,由“济远”管带方伯谦率领,护送运载援兵的“爱仁”“飞鲸”“高升”三轮(均为雇用的英国商船)赴朝。  1894年7月25日,即农历甲午年六月二十一日,“威远”护卫“爱仁”“飞鲸”两轮自牙山返航。27日晨,“济远”“广乙”两舰也自牙山回航,接应正向牙山驶来的“高升”“操江”。当驶至牙山湾口丰岛西南海域时,突遭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巡洋舰“吉野”(旗舰)“浪速”“秋津洲”这三艘以高航速和高射速为特征的军舰的截击(这三艘军舰在后来黄海海战中重创北洋舰队,立下头功)。  当时“吉野”“浪速”和“秋津洲”三艘战舰在丰岛海面上活动是为了搜索原定于7月25日清晨与其会合却没有如期出现的日本通报舰“八重山”舰及旧式巡洋舰“武藏”舰。搜索到27日早上6点多钟的时候,三艘战舰发现了远处海面上升起了两缕烟柱,第一游击队的三艘战舰加大航速向烟柱驶去。这两缕烟柱并不是日本船舰“八重山”和“武藏”的,而是清朝从牙山归航的“济远”和“广乙”。  仇敌相见,分外眼红。没过多久,第一游击队的三艘战舰与“济远”和“广乙”两舰互相发现,双方即时下达战斗准备命令。日本三艘战舰刚开始的时候是在狭水道里航行,非常不利于战斗,于是便往南诱惑“济远”和“广乙”来到宽阔水面的水面上。几分钟后,第一游击队的旗舰“吉野”首先开炮,正因为这一炮,中方认为是日本先不宣而战。但是日本认为在双方距离3000米时,是“济远”舰首先开炮。  不管谁先开的炮,战斗已经打响了。第一发炮弹之后,中国军舰随后还击,两军展开激烈炮战。日本军舰在吨位、火炮、时速等方面的优势很快就显示出来,“济远”号首先发现了自己实力不如敌人,于是在开战几分钟后就开始向西逃亡。  “广乙”号奋不顾身冲入日本舰队中,企图利用硝烟和薄雾掩护,向日本军舰发射鱼雷。但是在“秋津洲”和“浪速”压倒性的火力打击下,“广乙”船身严重受损,人员伤亡惨重。不得已“广乙”只好向海岸方向退出战斗,在朝鲜十八岛附近搁浅,纵火自焚。  就在这个时候,载有第二波增援朝鲜清军并悬挂英国国旗的“高升”号商轮和满载军械的“操江”舰先后驶来。“高升”号当时是由英国船长T.R.Galsworthy受清政府特许航行,船上有多名西方顾问和船员。  这时候的“济远”虽然发现实力不济退出战斗,抛下“高升”号开始逃窜,但是“吉野”和“浪速”依然对“济远”穷追不舍,“济远”舰只好全速西撤,并发尾炮攻击“吉野”舰。几分钟后,炮弹命中,“吉野”受伤转舵撤走。  不过,还有一种说法是,“济远”舰利用吃水浅的优势引诱“吉野”舰搁浅,于是游击队司令官坪井少将命令停止追击。  日军第一游击队立刻做了分工,三艘战舰中留下“浪速”舰拦截“高升”号,以“秋津洲”舰拦截“操江”舰。  9时15分“浪速”发出信号勒令“高升”号停轮、下锚。之后由“浪速”舰派出军官登船检查,命令“高升”号跟随“浪速”行驶,意在俘虏“高升”号。“高升”号的指挥官抗议之后表示服从。  但是“高升”号上面不仅仅有英国人,还有众多清军官兵,他们怎么能任由自己成为日本人和英国人交易中随意驱使的棋子呢?于是船上的清军官兵发觉并阻止了英国船员的行动,并愤怒地宣布誓死不降。  随后,清军官兵将英方船长T.R.Galsworthy控制了起来,船长T.R.Galsworthy没有听任摆布,要求发信号再与“浪速”舰交涉,内容是以未知宣战为名,争取将船驶回大连或旅顺。  “浪速”舰再次派员交涉,但对“高升”号的要求未予允诺。  交涉结束后,“浪速”舰发出“船员离舰”的警告,而清军官兵不允许任何人离开“高升”号。船长T.R.Galsworthy要求“浪速”舰再派出小船,“浪速”舰予以拒绝,并且升起代表攻击的红旗。英国船长和船员见状随即跳船。  清军以为船上的英国士兵是临阵脱逃,于是开枪射击跳船和准备逃走的人。日军在这个时候旋即发炮进攻,清军毫不示弱,占据在船上,以步枪迎击敌人但无异于螳臂挡车。  下午1时左右,“高升”号被“浪速”击沉,此时“高升”号西方船员与清军官兵多数落水,日军对清军官兵除俘获两人外,其余的并没有施救,而是开枪射杀。  战斗之后的统计结果是:当时“高升号”总共装有清军官兵1116人,除245人遇救获生外,其余的871名江淮子弟全部壮烈殉国。另外74名船上工作人员,只有12人获救,二副韦尔什、大车戈尔顿等5名英国人,以及1名舵工和56名船员,全部葬身海底。英国船长T.R.Galsworthy和两位西方船员被日方挽救,德国顾问少校游到岸边。  高升号事件中所遇难的871名精锐淮军相当于此后牙山一役中清军兵力的三分之一。这样的惨痛结果,导致了中日双方在朝军事力量的失衡,更在心理上间接击溃了清军,士气大为沮丧。  “操江”舰也没有摆脱自己的命运,下午2时左右,“操江”被“秋津洲”舰俘虏。  逃脱厄运后的“济远”舰驶抵威海,却在《航海日志》中捏造战果:“船后台开四炮,皆中其要处,击死倭提督并官弁数十人,彼知难以抵御,故挂我国龙旗而奔”,并篡改海战时间,掩盖事实。而后丁汝昌误报“济远”舰击沉“吉野”号。  这场海战结束之后,中国方面损失惨重,巡洋舰“广乙”、租用货船“高升”被击沉;巡洋舰“济远”被重创;炮舰“操江”被日方俘获,并一直利用到1965年。  7月28日夜,日本陆军进攻牙山清军,发生激战,清军不支,退向平壤。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战败的清政府当然不会就这样善罢甘休,清朝认为是日本不宣而战,袭击中国租用外轮,违反了“国际法”。  日本则引用“浪速”舰长东乡平八郎的报告,还有“高升”号英国船长T.R.Galsworthy的证言为依据,指出日本对运载作战人员的“高升”号及战争物资的“操江”舰的做法符合“战时国际法”,即可以根据需要予以拦截、检查、俘获甚至击沉。  在开战问题上,清政府认为,在没有正式宣战之前则不为开战状态,应遵循“国际法”中关于中立国船只保护的规定。  而日方认为,既然爆发军事冲突,即适用“战时国际法”,而且“高升”号运载的是交战国的军队,属于敌对行为,所以不应作为中立国船对待。双方争论不休,都希望自己“师出有名”,希望得到“国际法”的同情。  清政府希望借“‘高升’号事件”将英国拖入战争。而英国政府考虑自身利益,不希望朝鲜经由清廷之手,最终转入当时实力强大的俄国手中,所以在朝野一度抗议声后,转而支持日方立场。此外,日方的公关也对英国舆论起了不小的影响。清政府的如意算盘彻底落空,幻想的盟友也成了自己的敌人,外交上的失败让清政府颜面扫地,在整个战争中更加处于不利地位。

文章来源网络

(0)
上一篇 2024年6月13日
下一篇 2024年6月1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