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日落白江

围攻平壤的唐军撤退之后,在百济的唐军几乎到了坐困愁城的地步,所控制的地方只剩下了一座泗*城,完全达不到原本的以百济为基地对高丽实施两面夹击的 目的,而且处境困难,很有可能全军覆没。面对如此情况,唐高宗下诏,让驻守百济的唐军入新罗,如果新罗王要求,则留下帮助新罗,如果不需要,就乘船回国。 此时唐军的兵力是刘仁愿的万余人,加上新罗的七千留军,再有刘仁轨带来的王文度的数千余军,总体数量不过是两万多。兵力微薄,形势也不好,所以众将也都希 望回国。可是刘仁轨却和众人的意见不同,他认为如果进了新罗,就凭这一万多的唐军,必将为人所制,到时候能不能回国就不是唐军说了算了。另外泗*城处于敌 人四面包围的状态,新罗的通道已经被切断,一旦出城,会有什么状况发生更是不好说。还有,攻灭百济并不是需要百济的土地,而是为了完成攻灭高丽的最终目 标,一旦放弃泗*城,那么百济基本可以说复国成功,唐军的战略计划将完全破产,所以绝不能撤出泗*城;不但不能撤,而且还要主动出击,趁着百济上下都认为 唐军要西归而松懈的时候,突袭百济复国军的城池,打几个胜仗,将士卒的士气调动起来,再向国内请求援兵。而且鬼室福信之前杀道琛的举动意味着百济复国军中 并不是铁板一块,只要唐军坚持下去,敌人必然会内讧,到时候就是唐军全面平定百济的机会。

  刘仁轨以他几十年的官场经验,把当时的形势 看得极其透彻,于是在当时唐军的最高领导人刘仁愿的坚决支持下,唐军不但没有撤退,反而趁其不备,于龙朔二年(662)七月大举突袭,相继攻克克罗城(今 韩国怀德)及尹城、大山、沙井等栅,歼敌及俘获甚众。福信等退守真岘城(今韩国大田),凭借该城临江高险,又当冲要,严兵守卫。仁轨引新罗之兵,乘夜逼近 城边,领众人攀草而登,天亮前从敌人没有想到的地方攻入城池,成功地占领了此城,唐军因此终于打通了通往新罗的运粮道路,自此再不是孤军,形势转眼间发生 了变化。刘仁愿遣使归国报捷,又奏请增兵。高宗诏发淄(州治今山东淄博西南)、青(今属山东)、莱、海(州治今江苏连云港西南)诸州兵七千人,以熊津道行 军总管、右威卫将军孙仁师为主将,增援百济。

  而丢失了真岘城的百济复国军的内部果不出刘仁轨所料,矛盾越来越大,扶余丰依仗背后有日 本撑腰,并不甘心回国只能做一个傀儡国王,而军中鬼室福信专权,迎回扶余丰不过是想挟天子以令诸侯罢了,绝不想让扶余丰掌握实权。因此这两派矛盾越来越 大,双方都在暗中策划,要置对方于死地。后来鬼室福信以退为进,装病不出,企图在扶余丰前来探病的时候一举将他擒杀。可是扶余丰事前得到消息,因此将计就 计,调集亲信,掩杀鬼室福信,一场大火并下来,最后的胜利者是扶余丰。就事后分析,当时实力占优势的无疑是鬼室福信,可是他对扶余丰太过掉以轻心,以为他 在日本数十年,在国内并没有根基,因此以为局势全在自己的股掌之中。可是就在鬼室福信杀掉道琛的时候,道琛的部下对其心生不满,扶余丰无疑很好地团结了这 部分人。而且扶余丰回国之时,不但有陪同护送的五千日本军,另外还有后来为扶余丰夺权的万余援军,袭杀福信之时这批日本军必定就是冲锋在前的主力。

  鬼室福信一死,百济形势又是一变,虽然最后的胜利者是扶余丰,但是他在百济国内没有什么威信,百济复国军毕竟是鬼室福信一手打造的,鬼室福信一死,人人离心,内部立时就有不稳的迹象。扶余丰只能遣人再去日本,乞求援兵。

   此时朝鲜半岛的形势可以说是日本的最佳介入时期,高丽方面被唐朝多次攻击,尤其最近的苏定方居然能引兵围攻平壤,昔日无比强大的、曾经大败日本军的高丽 国已如风中残烛,居然也派出使节向日本求助,乞求日本出兵援助。而强大的唐军主力此时并没有留在百济境内,留在百济的不过是一旅偏师,不仅人数少,战斗力 也大成问题,而且唐军此时已经被百济国内的反抗军所压制。至于新罗,本来就不是日本的对手,再加上三国之间这几年大打出手,国内也已经处于透支状态,再施 加一点压力就会全面崩溃。日本只要出兵,就极有可能给高高在上的唐帝国以打击,将中国的势力驱逐出半岛,并借势收服半岛上的三国。所以日本国内早就摩拳擦 掌,准备在朝鲜半岛大干一场。

  齐明女皇七年(661),女皇和中大兄亲赴九州岛筑紫,预备亲征朝鲜。但因旅途劳累,当年七月女皇死于 筑紫朝仓宫,因此出征朝鲜的计划只得延期实行。公元662年1月,日本决定以矢十万、丝五百斤、棉一千斤、布一千端、韦一千张、稻种三千斛支援百济的复国 运动。除了支持大量物资之外,日本前后还派出了大量的援兵。

  公元661年9月,扶余丰在五千日本军的护送下回国即位。

  公元662年5月,大将军阿昙比逻夫连等,率船师一百七十艘,人数推算为万余人。

  公元663年3月,遣前将军上毛野君稚子、间人连大盖,中将军巨势前臣译语、三轮君根麻吕,后将军阿倍引田比逻夫臣、大宅臣镰柄,率两万七千人,直接在新罗登陆,攻下了沙鼻歧、奴江二城。

  公元663年8月,日将庐原君臣率万余健几渡海增援。

  四次援军总兵力达五万上下,已经是日本的举国精锐,由此,中日两国的第一场正面大决战已经不可避免。

  而唐朝方面,在九月份,孙仁师的七千援兵终于由海上到达百济,在击破了百济的锁江阻击部队后,与刘仁愿、刘仁轨会师,唐军总人数增至两万上下,士气大振。很有趣的是此战三位唐军主帅名字里面都有一个“仁”字。

   唐军士气高涨,又得到了大批援军,于是就开始谋划总攻。在战前的作战会议中,诸将都提议先攻水陆要冲加林城(今韩国林川),但刘仁轨却认为加林城地势险 峻,急攻则伤亡士卒,缓之则旷日持久。因此,他主张先攻“群凶所聚”的巢穴�D�D周留城,“若克周留,诸城自下”。于是由孙仁师、刘仁愿与新罗王金法敏率陆 军,由刘仁轨与别将杜爽、扶余隆率水军及粮船,两军沿熊津沿白江(今韩国锦江)相携而下,同赴周留城。

  百济复国军方面当然不是木头 人,眼见唐军大举进攻不会一点反应都没有。扶余丰在唐军进攻不久就得到了唐军大举进攻的情报,正好此时日本又派了万人的援军渡海增援,扶余丰得到如此众多 的日本军的援助,底气非常足,于是同样水陆并进,集合了手中所有的兵力,沿江而上,企图一举击溃唐军,收复百济全境。双方目标相反,但是行军路线却相当一 致,于是双方反而在加林城附近的白江口相遇,来了一场水陆大战。

文章来源网络

(0)
上一篇 2024年2月13日
下一篇 2024年2月1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